Search

隨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,民眾也蠢蠢欲動想要重回山林的懷抱,但我們的山屋和營地準備好了嗎?這類容易群聚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隨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,民眾也蠢蠢欲動想要重回山林的懷抱,但我們的山屋和營地準備好了嗎?這類容易群聚的地方,會不會成為防疫破口?有沒有防疫指引可循?

答案是 Yes 和 No。

.

Yes 是政府正在研議一份登山運動的防疫檢核表供民眾參考;No 是這份檢核表將自然人和法人混為一談,未能給予「登山產業」應有的指引。

像嘉明湖、奇萊南華、北大武山、玉山主峰線等有人駐點管理的步道,尚可用耳提面命的方式宣導,但以外的地方呢?是否有機制確保嚮導或協作員的健康狀況,防止受匡列或染疫者上山工作(反之對客戶亦然)?不受政府列管的供餐業者,在疫情期間又該如何保護自己和客戶的安全?以往大家排隊領餐和用餐的buffet模式還行得通嗎?

或許更慘的一點是,就算政府知道業者是誰,可有法源能在疫情期間賦予他們防疫的責任與義務,甚至是建立通報系統?

.

這麼多問題,難道還是要寄望於「民間智慧」自行處理?這就是國家長期漠視登山產業的弊病之一。別忘了原住民族協作員們大多居住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偏鄉,疫情對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來說殺傷力更大。

現在部落可以出於防疫理由禁止民眾進入景點,但如果族人要當協作員來服務來自全臺各地的山友呢?他們會不會成為攜病回鄉的傳播者?同理,擔任商業隊伍嚮導一職的人,同樣要接觸背景複雜的客戶,又能不能建立一套篩檢機制確保大家的健康安全?

一切的問題,都出在歷屆政府從未正視登山產業的存在,不只遠遠落後先進國家,疫情期間更會成為潛在的破口。裝聾作啞最省力,只是沒人知道什麼時候會出更大的包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